吉林生活网-432132资讯信息网

林新挑战因卡勒毅夫团队:一些人没看完吉林报告全文就激烈反对

[摘要]梳理当前市面上的讨论,集中在“发展的结构论”与“改革的体制论”两个方面。如果是从发展的结构论出发,争论的焦点是东北要不要再补轻工业短板;如果是从改革的体制论出发,争论的焦点是报告没有以体制改革作为分析的出发点,因此遭到反对。

林毅夫团队一份关于吉林经济转型升级的报告近日发布后,“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各种争论。团队成员近日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一些人没看完报告全文就激烈反对,从如何破解东北困局这么严肃而重要的问题来说,无疑令人失望。“讨论要理性,这不仅因为有助于完善报告,更有利于东北的发展。”

引发热议始料未及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从2003年提出至今,已经过去14年。各种讨论依旧,却无系统方案。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中心团队(下称“林毅夫团队”)历时一年进行调查研究,8月21日发布了《吉林省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研究报告(征求意见稿)》(下称《吉林报告》)。

《吉林报告》提出的解决方案是先轻工业充分发酵才可以大力推进重工业,建议发展轻纺、家电、电子。另外还提出,吉林省目前完全可能挖掘出1.2~3.6个百分点的新增长点,其经济增长完全有潜力回“8”冲“10”。

银河证券原首席策略分析师、中阅资本总经理孙建波发文《林毅夫要把吉林带到坑里?东北发展该发挥比较优势还是补短板?》,强烈质疑“林毅夫团队缺少的不是理论,而是常识”,称“东北发展轻纺、家电和电子,必然是死路一条”。而其他一些学者也发表了不同的看法。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田国强认为,进行体制机制方面的改革,形成有利于激发人们创业、创新的制度环境才是最重要的,而不是具体的指导。

对此,林毅夫团队成员、《吉林报告》主编、吉林课题研究执行负责人付才辉近日接受了第一财经的采访,他表示,“《吉林报告》目前引发了全国性的关于东北振兴的大讨论,确实始料未及,不过也在预料之中。”付才辉认为,对破解东北困局这么大的问题,见仁见智是必然的,公布征求意见稿,目的是集思广益,以进一步完善。

从赶超战略到遵循比较优势

2014年以来,东北三省经济增速大幅回落,经济增长排名全国垫底,尤其是辽宁省出现了“断崖式”下滑。

付才辉介绍,在着手开展吉林课题研究之前,团队也梳理了不少讨论观点,比如体制论、文化论、地理论、历史论,甚至宿命论等,尽管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感觉不解渴。而《吉林报告》的分析框架脱胎于2004年林毅夫教授所写的一篇对东北问题的分析文章,文章原名为《振兴东北,不能采取发动新一轮赶超的办法》。

他说,这篇文章首次应用新结构经济学分析东北问题,其核心观点是:东北老工业基地在改革之前的发展,受益于国家推行的重工业优先发展的赶超战略;而东北老工业基地在改革以来的发展,则受累于赶超战略所遗留下来的,缺乏市场竞争力的产业、产品、技术结构,东北振兴战略需要采取遵循东北自身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切忌在东北振兴战略中发动新一轮赶超战略的老办法。

在付才辉看来,让人遗憾的是,从2003年到2016年的第一轮东北振兴战略采取的依然是强化违背比较优势的赶超战略型振兴政策,而非遵循比较优势型振兴政策。基于一项实证结果显示,“振兴东北”战略使企业陷入“经营困难—政府‘输血’—企业进一步扩张—利润下降—经营困难”的怪圈。因此,解决东北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从“违背比较优势型赶超战略”转轨到“遵循比较优势型发展战略”。

廓清讨论的框架范围

对于《吉林报告》的结论,孙建波认为,东北问题“不在产业结构,而在制度和文化”,特别是“政府的官场理念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公司金融研究室研究员张跃文也表示,吉林目前最缺乏的是让关键生产要素有效结合并且发挥效益的土壤和环境,“吉林经济问题源于非经济因素”,请政府加快“自我改革”,为企业和创业者松绑。

《吉林报告》援引了吉林大学教授赵儒煜的研究结论,赵儒煜通过详细梳理东北的结构变迁历史后认为东北经济困境在经济基础上缘于“产业缺位”,在上层建筑方面是“体制固化”的束缚所致,“产业缺位”不仅直接造成东北经济脆弱,而且也是“体制固化”形成的根本原因。

付才辉称,这一观点跟林毅夫团队是一致的。但是,在东北经济发展局势严峻以及国家实施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之际,《吉林报告》颠覆性地触及了人们根深蒂固的思维,引发大讨论在所难免。梳理当前市面上的讨论,集中在“发展的结构论”与“改革的体制论”两个方面。如果是从发展的结构论出发,争论的焦点是东北要不要再补轻工业短板,这是根深蒂固的计划经济时代的赶超思维;如果是从改革的体制论出发,争论的焦点是报告没有以体制改革作为分析的出发点,因此遭到反对。

他坦言,报告是以吉林省的禀赋结构,包括自然资源禀赋、劳动力、物质资本以及软硬基础设施等为分析的出发点,确实不是从体制论出发,当然官僚体系也不在研究范围之内。不过,他认为,体制不是第一位,因为体制是内生的而且是需要渐进式改革的,要在发展中解决,并非解决了体制问题,产业发展就会自发产生,也不是只发展不需要解决体制问题。不论是计划经济时代,还是现阶段,东北的体制其实都是内生于其经济基础的。因此要破局还得从产业基础出发,一方面要与时俱进地深化改革,另一方面要针对特定产业及特定地区如工业园,实行一站式服务来改善营商环境,使具有潜在优势的产业迅速发展成吉林的竞争优势。

东北需要提升轻工业短板

针对外界言论认为吉林目前由于存在体制机制问题,而不太适合发展轻纺业,进而不适于民营企业的发展,付才辉认为,这是本末倒置。轻纺业尤其需要民营企业来大发展,吉林的民企数量确实并不多,这是事实,但这恰恰需要大力发展轻工业来培育壮大产业集群中的企业数量,尤其是民营企业的数量,来改变国企尤其是央企“一柱擎天”在唱“二人转”的局面。

他认为,对于大农业产业集群、大健康产业集群、现代轻纺产业集群、现代装备产业集群以及以新能源、新材料与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融合型产业集群来讲,都不是基础设施类的天然垄断行业,对于吉林省的体量而言其产业集群中的企业数目应该不在少数。然而,事实则是吉林省各大产业集群中企业数目较少,产业集群的企业密度不浓。而且农业和制造业产业集群企业数目的缺失,也直接导致了物流、信息、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不足,进而其产业集群企业数目的缺失。

付才辉坚持认为,符合潜在比较优势的轻工业目前是吉林省民营企业最容易进入的行业,资金与技术的进入门槛较低,而且市场风险也是相对较低的。在走访辽源袜业园时,很多应届毕业的大学生在少量的资金支持下就可以创业,效果非常好。吉林省通过大力补轻工业的短板对民营企业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而且空间非常大。

他认为,在这些轻纺产业体系得到提升之后,不但就业可以很好解决、人才不会大量外流,而且也可以迅速增大民营企业数量。只有在民营企业非常发达的地方,才能激活民间商业氛围,在一个少数大型国企主导的地方别指望商业氛围和营商环境有多好。由于历史上的赶超战略以及过去东北振兴战略的侧重问题所导致的轻工业集群和相应商业网络的缺失是今后解决东北经济发展问题的关键。东北的轻纺产业集群以及农业加工产业和与之配套的轻工业所构成的基层社会和最基础层次的工商业是一切发展的基础。

事实上,吉林省近年来在东北三省中之所以经济形势相对表现是最好的,主要就是得益于包括食品加工、医药健康、电子信息以及纺织服装等轻工业的快速发展。吉林省的轻工业占工业的比重由2003年的最低点19.88%持续上升到2015年的32.32%,提升了近13个百分点。

付才辉称,这个目标一点也不算高。如果能够实现这一目标值,即便吉林省农业以目前的3.8%增速增长,那么其(农产品加工业)食品行业未来十年都将以25%的增速爆炸性增长;如果农业的增速再提高两个百分点,那么到2025年农产品加工食品行业的增加值将接近1万亿,很有可能超过目前最大的汽车行业,但这不能说汽车工业对吉林省不重要,吉林省的汽车行业还要继续加大力度向新能源等方面转型升级,只是说明产业结构开始逐步步入良性结构,唯有如此才能继续加速良性发展。

政府要因势利导产业政策

在《吉林报告》提到的五大产业集群中,最受争议的轻工业是竞争性行业,外界有声音称,它的发展“到底是由学者或政府的产业政策来决定,或是由市场来决定?也就是说,到底是少数人(学者、政府机构及其官员)聪明,还是市场和大众聪明?”

付才辉认为,团队主张的产业政策是政府因势利导,而不是政府主导。在吉林已经有一些民营企业进入到纺织、成衣、消费电子等轻工产业,但是,轻工业要成为吉林在国内国际市场的竞争优势,则必须根据产业的需要解决基础设施、电力供应、技术培训、融资和上下游供应链的瓶颈以形成产业集群,这里牵涉到许多需要政府协调企业或是政府直接提供才能解决的问题。比如,资源枯竭的吉林辽源正是因为政府扮演的上述角色,在2005年设立了工业园而迅速地发展了一个年产值达百亿、雇用人数超过4万人的袜业产业集群。

他提到,并不是说企业家发现了有发展轻工业的机会,政府只要把市场改革进行到位,然后扮演一个守夜人的“有限政府”的角色,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就能自发地发展起来。

所谓的“投资不过山海关”涉及营商环境的言论,他回应称,发展符合潜在比较优势的产业使得投资回报率高才是吸引外来投资的根本,营商环境只是一个外在的影响因素而已。营商环境是内生于发展战略的。按照比较优势发展,前提是有效的市场,有为政府的作用则在于克服软硬基础设施完善的协调和先行者外部性的补偿,这样营商环境必然会好。反之,如果是赶超,企业没有自生能力,其生存靠政府扭曲要素价格或给予市场垄断来保护补贴,营商环境就会差。

当然,在存在过去的赶超战略遗留下来的许多缺乏自生能力需要保护补贴才能生存的企业时,为了维持社会稳定或是国防安全而采用渐进改革时,政府也可以用工业园、经济特区等在总体营商环境不好的情况下创造局部良好的有利发展的环境,到了资本积累、要素禀赋结构提升,原来违反比较优势的产业变成符合比较优势,企业有了自生能力时再深化改革,取消各种扭曲。其实这种务实渐进的改革方式是我国在总体营商环境不佳的状况下经济取得稳定和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他再次表示,对破解东北困局这么大的问题,见仁见智是必然的,但是要摒弃一些歪曲事实、哗众取宠、博人眼球的评论。要支持理性讨论,更要从内部逻辑是否自洽以及各种推论是否和经验事实一致来评论,而非因为和其他理论观点不同就认为是错误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