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生活网-432132资讯信息网

吉林大学肝移植中心成功完成东北首例儿童活体肝移植|肝移植|吉林大学|诗风呈现冷艳奇险手术

【消息来源 新华社 白求恩第一医院】7月3日,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肝胆胰外科的移植监护病房内,6个月大的婴儿小宝,睁着大眼睛四处打量。两天前,为挽救他的生命,吉大一院出动15个科室的近80名医护人员,历时7小时5分,通过手术取出他妈妈的五分之一的肝脏,移植到小宝体内。这个妈妈口中的“心肝宝贝”,将永远与妈妈“同肝共苦”。

术后,小宝生命体征平稳。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副院长、吉林大学肝移植中心首席专家吕国悦教授介绍,这是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在东北地区开展的首例儿童活体肝移植手术。目前,监测显示孩子的动脉系统、门脉系统恢复很好,指标正常。通常,术后两周内孩子的病情会瞬息万变,所以医院派出近20人的团队24小时密切监护。度过前两周的危险期,再住院一周孩子就可以回家了。

7小时生死一线

7月1日8时许,35岁的刘女士和儿子小宝被分别推进手术室。10时40分,刘女士的五分之一肝脏被切割下来。同时,另外一间手术室内,患儿的病肝分离手术也在进行。为保证孩子的生命体征,医生们以分秒来计算,跟时间赛跑。随着供体肝脏被取下并盥洗完毕后,患儿的病肝也第一时间被取下。

供肝与患儿身体的匹配正式开始,主任医师邵英在显微镜下进行血管缝合。“最细的缝线直径约为头发丝的十分之一,缝合用的针如果没有显微镜,我们用肉眼都无法发现。”邵英说,手术中最大的难点是要吻合最细直径仅有0.2厘米的血管。吕国悦教授介绍:“当时发现孩子的血管特别细,我们需要用技术手段把血管增粗,如果当时处理得不好,孩子很可能有生命危险。”

13时49分,取肝顺利完成,刘女士被推出手术室回到病房。16时许,患儿被医护人员从手术床上抬下,手术顺利完成。

所有人的“心肝宝贝”

移植监护病房内,当班护士刘晓丹正温柔地给小宝拍背排痰,给他做雾化治疗,“小宝特别懂事特别乖,总是安静地躺着,很少哭闹……”

医生陈玉国全程监护小宝的病情,从手术到现在,已连续值班3天。“同事们开玩笑说孩子是我的干儿子,我们所有医护人员都全心投入,希望他能健健康康长大。”陈玉国说。

术后,“捐肝救子”的母亲刘女士虚弱地躺在在12楼的病房,两天了,她还没有见到孩子,连丈夫手机里的照片和视频她也不敢看,怕情绪激动影响恢复。“等我儿子病好了,有的是时间看。”刘女士小声说着。她还说:“这是每个母亲都会做的选择,我觉得自己很勇敢。”

顾妻子之余,丈夫陈冬锐经常跑到移植监护病房窗外看儿子,他说,当时自己也进行了捐肝检查,但是医院认为妻子的肝脏更健康,大小更适合,“如果我被选上,也会义无反顾。”

手术背后的付出

吉林大学肝移植中心、白求恩第一医院肝胆胰外一科主任王广义教授介绍说:“儿童活体肝移植是肝脏移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移植中心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儿童肝移植绝大部分采取的是活体肝移植,就是捐献器官来源于患儿的父母或亲属,此次手术是妈妈要将她1/5的肝脏捐献给孩子,手术共分四大步骤:供肝切取、供肝修整、病肝切除和新肝植入,与成人肝移植相比,儿童活体肝移植的手术技术要求更高,术后诊疗护理更复杂。”

这场手术的成功,让所有人都欣喜和感动,但这并不是偶然。这台手术牵动着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两支肝胆胰外科团队的心,手术联合了医院15个相关科室。早在今年3月1日召开儿童肝移植启动会后,吉林大学肝移植中心、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肝胆胰外一科便积极准备和筹划儿童肝移植的各项工作。吕国悦带领肝移植团队及相关科室先后赴上海、天津和北京等地学习儿童肝移植技术;同时医院采购供应部购置了儿童肝移植手术器械、辅助设备、治疗仪器。吕国悦利用休息时间,到省市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进行广泛宣传,普及儿童活体肝移植知识,招募肝移植受体。6月23日,“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儿童活体肝移植围手术期评估讨论会”讨论了两位患有先天性胆道闭锁等待亲体肝移植受体的病情,以及两位患儿母亲供肝的术前评估情况。

由于患者家庭经济条件有限,医院还为患儿家庭提供了“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医学发展援助基金会”和“北京天使妈妈基金会”等基金的慈善救助,免除了大部分治疗费用,解决了很大的经济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