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生活网-432132资讯信息网

空勤跋涉非吾愿地勤后勤联动 锤炼空军“蓝天利剑”

(原标题:空勤地勤后勤联动锤炼空军“蓝天利剑”)

仲夏,凌晨3时许,南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旅机场驻地,虫鸣蛙声阵阵,不远处的村镇万籁俱静。

不多时,两拨士兵在黑夜中各就各位:在一架架歼-10战机面前,有的人屈膝而跪,有的俯身弯腰,有的拿着各式仪表,一丝不苟地做各项检查;机场里,有的手里拿着猎枪,有的拿着捕鸟网,有的放出无人机,在各自的“责任田”里做驱鸟作业……

眼下,“国际军事比赛-2017”航空飞镖项目(以下简称“航空飞镖”比赛)正紧锣密鼓展开,本报特派记者在空军四平、双辽机场看到,这样高度贴近“实战化”的训练,对空军此次派出的参赛主力——北部战区空军航空兵部队来说也是稀松平常的“小事”。

近日,本报记者采访了南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旅和北部战区空军参加“航空飞镖”赛事的多支参赛部队空勤、地勤、后勤三大群体代表,展现在“强军梦”的时代召唤下,空军40万官兵不断提升战斗力、锤炼“蓝天利剑”,全面推进空军战略转型的伟大担当。

空勤

一个起落没做好对着视频反复找原因

7月中旬,北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旅备战“航空飞镖”比赛进入最后阶段,歼-10B战机以出色表现完成目视空中侦查、飞行特技等训练科目后进入“三转弯”阶段。

根据赛事规定,比赛第二阶段,完成任务后的双机解散,单机自高度300-500米航线着陆,并判定僚机在精准着陆带内的着陆精度。只有准确落在T字布内25米内才能得满分。

地面呼叫:“15号,保持状态、注意调整速度”“15号明白”,驾驶该型战机的该旅“80后”一级飞行员蔡宗君深吸一口气,平静了一下心情。

下滑带杆拉平。战机一点点接近跑道,飘然而落,在T字布上轻盈着陆,哧地擦出一缕青烟。随着一朵伞花绽放又逝去,战机缓缓停在了着陆线。

“漂亮!”指挥员高兴地叫出声来。蔡宗君精准着陆,顺利拿到了30分。

俗话说:“上天容易,下来难”。着陆本就是一个难点,比赛规定又对着陆高度及T字布与跑道头的间距改动不少,且只对僚机进行打分,这意味着操纵要更精准,速度、高度把控要更严格,稍有不慎飞机就会落偏。

起初,蔡宗君在此高度始终无法找准T字布。落点不是远就是近,着实让他郁闷了一阵。返场后他对着视频资料和地面人员观察的飞机运动趋势,反复研究查找问题,并虚心向飞得好的战友求教。

“一个起落没做好,就对着视频一帧帧找问题。一个环节没做好,他就在本上抄写20遍,反复强化记忆。”跟他一起训练的战友说,每天晚饭后,蔡宗君总要跑去训练场,拿着模型一遍遍地练习。

凭着这股刻苦训练和精益求精的精神,蔡宗君越飞越好,着陆点离T字布也越来越近,成为大家争相学习的榜样。

东南沿海,一架外军飞机正对我方实施抵近侦察。接到任务后,南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旅飞行一大队飞行员刘兴鹏与同伴迅速驾驶歼-10战机升空,对外军军机实施识别、驱离。见我方严阵以待,外军飞机悻悻而归。

“训为战,非为看”,刘兴鹏告诉记者,由于该旅驻地战略位置重要,执行这样的“紧急任务”,对他们来说并不陌生。记者走访时也发现,在日常驻训中,该旅从上至下时刻准备实战,不断锤炼这把守卫祖国的“南疆利剑”。

要保证这把利刃随时能够亮剑出鞘,需要飞行员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意识。“作为一名中国军人,往大了说,你要保家卫国,说小,你要保障自己的飞行安全。当飞行员可能说不上高大上,但我觉得有一种荣誉在我心里。”刘兴鹏说。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刘兴鹏出生于军人世家,父亲是海军,叔叔是坦克兵,堂哥是武警战士。而如今,刘兴鹏也已成长为一名飞行时长达1700多小时的“蓝天雄鹰”。

在驾驶歼-10前,刘兴鹏飞的是二代战机。从二代机改装三代机,需要重学习理论和操作,耗时以年月计,但刘兴鹏坚持下来了。他心里清楚,虽然要经历转型“阵痛”,但装备和飞行人才的不断推陈出新,是中国空军成长为大国空军的必由之路。

地勤

每次有放飞任务都要提前几小时进场

“机长同志!15号飞机检查好,请接收检查,机械师宋国庆。”这一声报告,嗓门洪亮,远处的俄军人员也禁不住侧目。循声望去,一个180公分的“大男孩”昂首矗立,在他身旁,四个稚嫩的脸庞透着自信和阳光。

宋国庆、周鹏、李智福、赵飞亚、张振威,北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旅这个5人机组中,年龄最大是1991年的,最小是1995年的。别看他们年纪小,备战“航空飞镖”比赛百余天来,这个团队实现了歼-10B飞机“零故障”。

该旅机务副大队长江跃龙常说,只有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故障,排除别人排除不了的难题,把一手工作做到极致,才能确保飞机“地面零差错,空中零故障”。照着这一标准,宋国庆机组勤学苦练,个个练成了“火眼金睛”。

比如,赛前一次飞行前准备,周鹏在战机机翼下发现了一颗小钉,就在大家松口气时,宋国庆果断提醒:“这颗小钉很可能是从毛刷上成对掉下的,地上应该还有一颗。”最终,大家几经搜寻,在角落里发现了另一颗小钉,避免了发动机吸入异物造成损伤。

生活中的宋国庆温文尔雅,但工作中却容不得一粒沙子。备战比赛以来,标准高、强度大,有时一天占场时间达十多个小时。“宁肯自己辛苦千万遍,也不让空勤担半点儿风险。”每次进场,宋国庆都会带着机组人员念一遍警示牌上的话。

“保险打的不规范,工具摆放不到位,他都会严厉指正。一有空,他还会人为设置故障,让大家现场排故,检验业务能力。”周鹏说。“年纪不大,经验老辣”,这是中队长马立营对宋国庆的评价。

在宋国庆带领下,这个“90后”机组不断成长,维护保障水平越来越高,参赛飞行员都说:“小宋机组的飞机,我们飞得放心”。

在南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旅机场,该旅机务大队副中队长吴尚平也向记者讲起他们中队日常维护保障战鹰的点滴。在他看来,做好机务工作既要心细、肯下功夫,又要善于总结和创新。

“每次有放飞任务,我们都要提前几小时进场,每人分责任田、完成起飞前的各项检查,每个流程完成后,还要签名,做到对自己的工作负责。”吴尚平笑着说。

记者了解到,在当前空军大抓实战化训练的背景下,该旅还多次奔赴东南沿海、西北荒漠,通过全疆域轮训,提升部队“全域作战”能力。

这给该旅机务人员的飞行保障工作带来了巨大的考验。

去年,这支部队被成建制地拉到高原执行驻训任务,以锤炼高原环境下的实战能力。吴尚平说,对该旅来说,部队常驻平原,飞行员并不熟悉高原、山地飞行,地勤人员对高海拔条件下战机的装备维修保养也比较陌生。

“高原驻训与在平原驻训很不一样,组训、保障都缺乏相关经验。”吴尚平说,中队出发前多次召开骨干会议,总结梳理高原自然环境复杂、风沙天气多、缺氧等高原飞行难点,并有针对性地制订了应对措施,确保了战机“闻令而动、即刻升空”。

后勤

他听到鸟啼声能大致分辨方位和高度

“砰砰砰!”南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旅机场上空突然传来几声枪响,不远处,一群飞鸟被枪声惊起,扑翅飞向远处……

在清晨的第一抹阳光中,迎面走来的是一个拿着猎枪的瘦黑汉子。他叫熊再平,南部战区空军某场站飞行保障指挥室参谋,熟悉他的人管他叫“驱鸟大王”。

鸟类对战机的飞行安全影响很大,尤其是在战机低空滑行阶段,一旦风挡、发动机、机头机翼飞机前缘等部位发生鸟击,极易造成飞行事故。在国际航空领域,驱鸟是一个世界性难题。

在警卫连待过的熊再平却想着啃下这块“硬骨头”。从2013年初开始,他利用个人时间学习了鸟类基础知识,翻阅了《中国野鸟识别手册》《空军机场鸟撞防治工作规定》等专业书籍和资料,并深入驱鸟一线,和经验丰富的老班长一起观鸟、捕鸟,用了几年的时间,练就了“闻鸟知类型,见鸟知名字”的硬功夫。

“当然,我也不能保证百分之百准确,但基本可以做到听鸟啼声,分辨它的体型大小,大致方位和高度等。”熊再平说,如其目前所在南部战区航空兵某旅驻地,据观测共有104种鸟类,常见的有48种,他已基本做到“听声辨鸟”,并掌握上述鸟类的活动规律。

去年8月,部队机场场区出现大批蜻蜓,熊再平意识到,大量蜻蜓出现可能会吸引捕食鸟类。经过一段时间观察,场区果然出现了一种少见鸟类——栗喉蜂虎,而随着栗喉蜂虎的出现,他又发现了其他猛禽。得益于熊再平的提前预判,基地有针对性地做了提前准备。

常言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熊再平看来,驱鸟也跟带兵打仗一样,要熟悉不同鸟类的飞行、捕食特点。“驱鸟手段主要有21种,常用的有用猎枪打、使用驱鸟炮以及利用生物手段等,但具体采用哪种手段,需因鸟而异”。熊再平说。

后来,熊再平牵头总结的“某场站驱鸟保障模式”,创新的夜间拖网捕鸟方法,研制的机动捕鸟装置,受到了空军首长的高度评价,并在全军推广使用。

后勤保障工作对本次“航空飞镖”赛事的顺利展开也非常重要。

北部战区空军某场站站长毕良涛介绍,比赛期间,该场站首次进驻轰炸机、直升机、教练机三个机种几十架飞机,保障机种多、出动密度大、工作强度高。

为此,他们把提升战勤保障人员综合素质作为突破口,确定“一专多能、一人多岗、跨界融合、集约高效”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联合保障思路,按照“精一门、通两门、会多门”的要求,采取换岗轮训、交叉练兵、以老促新的方式,广泛开展换岗位、换装备、换环境“三换”训练。

记者在外场看到,刚刚还在跑道边驱鸟的场务连驱鸟员、下士张天宇一下驱鸟车,就接到战勤参谋的保障指令,迅即“转战”停机坪操作电源车,轻车熟路地为备飞战机充电。“除了驱鸟,我还掌握了车辆驾驶、四站保障两门技术,在干好本岗位工作之余,随时可以按需求替岗。”

毕良涛说,目前,该场站跨专业的“一专多能”人员已占战勤队伍总数的52%,为部队遂行多样化保障任务提供了有力支撑。

南方日报记者祁雷通讯员薛小岭陈飞刘子恒摄影杨盼策划李劲洪奕宜

(实习生吴善明对本文亦有贡献)

(原标题:空勤地勤后勤联动锤炼空军“蓝天利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