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生活网-432132资讯信息网

“我是喝山湾水长大noiz和苍夜的”|山湾|王红霞|水稻

A02版

  5月16日,从辽源市出发,驱车20多分钟便来到了龙山区寿山镇山湾村。但采访王红霞并不容易,从见面开始就一直在“煲电话粥”,记者始终“插不上话”。

  “1组花池子再垫点儿土,要不看着不美观。”

  “农业推广总站专家一会儿过来看看水稻苗青,如果有啥技术难题,咱们得想着问问农业专家。”

  ……听得出,在王红霞心里,村容村貌整治、农民增收致富和群众文化等方面都是她时刻关注的重点。

心系乡村,好环境带来新生活

  “我是喝山湾水长大的,能为山湾的百姓实实在在做点事,能让山湾的百姓走上富裕路,是我工作的最高追求。”2011年,当选村支书那天,王红霞向全体村民敞开了心扉。

  以前,山湾村被称为“穷山湾”,5个自然组没有一条像样的路。近几年,村里实施了水泥路修建工程,实现了户户通。在道路两侧安装了太阳能路灯,方便村民出行。

  为改善办公环境,王红霞协调区镇两级财政部门,投资40余万元将原老旧村部进行了扩大维修。几年来,在王红霞及村班子的共同努力下,共争取上级财政资金1000余万元,修水泥路15公里,沙石路5公里,排水沟4.5公里,修稻田水渠5.5公里,全村2300余人用上了自来水。王红霞还组织村民集中整治村容村貌,清理垃圾,为农民翻盖了环卫厕所。昔日垃圾遍地,蚊蝇飞舞的山湾村变了模样。

  乡村美不美,当地村民最有发言权。

  59岁的吴庆林说:“我是土生土长的山湾人,这几年,村里变化最大,修建水泥路,道路两边种树栽花,最高兴的就是家里通上了自来水,省时省力还好喝,这得感谢我们的好大大啊!”

带头“打样”,山湾水稻声名远播

  有人说,村里富不富,关键看干部。

  从担任山湾村党支部大大的第一天起,王红霞就把农民增收致富当作重点,千方百计让农民腰包鼓起来。

  山湾村是人多地少的近郊村,人均耕地不足1.5亩,单靠简单粗放的耕种经营很难增收,必须依靠地域优势。

  困难面前应该立足优势资源。山湾村紧邻东辽河北岸,肥沃的土壤,优质的水源等得天独厚的条件,造就了山湾千亩水田,为山湾水稻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王红霞从不放弃任何学习的机会,她把学到的知识用到了生产实践中。先在自家稻田里搞起了试验,更新品种,然后科学合理施肥,因地制宜合理密植,收到好效果后,再扩大种植规模。在她的精心组织下,山湾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了。

  按照“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先后有50余户村民入社,辐射带动100余户稻农,建立了农业科普示范基地200余亩,并且在社员中发展科技示范户10户。

  为打造山湾稻米品牌,王红霞多方协调,山湾千亩水田通过国家农业部及省农委审核,被确立为无公害水稻生产基地,并获得吉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证书。

文化惠民,百姓乐享发展“红利”

  几年来,王红霞积极争取资金,不断完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了45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配备健身器材和演出服装。

  每当夜幕降临,山湾村文化广场便热闹起来,村民们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开展各类文化娱乐活动,已成功举办3届农民艺术节,每年举办大型文艺演出10余场。

  走进山湾村农家书屋,养殖技术、农业科技、教育文化、党建知识等书籍摆满了书架。如今,富裕起来的山湾农民,更加注重文化知识带来的精神愉悦。特别是赶上农闲,山湾村党员活动室来往的村民络绎不绝,村里定期组织党员到这里收看科普和致富信息。

  哼着小曲,唠唠家常,山湾村农民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67岁的李光亮说:“现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老百姓更加注重业余文化,在王大大的组织协调下,村里近两年没少在文化设施上投入,让我们也切实感受到了满满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