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生活网-432132资讯信息网

基于比较优势合作,中日合作将推动东亚产业链重新整合|新京报财5088音乐网评|中日|产业链|东亚

  据新华社消息,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于10月25日下午抵达北京,开始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此访是日本首相时隔7年正式访华。

  10月26日,中国央行发布公告称,中国人民银行与日本银行签署了中日双边本币互换协议,旨在维护两国金融稳定,支持双边经济和金融活动发展。协议规模为2000亿元人民币/34000亿日元,协议有效期三年,经双方同意可以展期。

  中日双边本币互换协议的签署,标志着中日合作迈出了重要一步。可以预见,未来中日之间的合作不仅是两个政府之间的合作,更是产业链的联合以及对既有的发展模式的超越。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有很多的经验需要总结,更需要对未来有明确的判断和认识,中日关系的发展本身就是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一个侧面。

  经贸合作在过去40年,甚至在中日关系正常化之前都扮演着“助推器”的角色,在两国关系处于波折的时刻,中日经济界的联系依然不断,这也是中日关系非常鲜明的特点。中日两国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但代表了东亚经济发展的一般模式和道路,那就是制造业重心、出口基地,也是美国国债的主要持有者。

  日本是东亚模式的先行者,日本的经验和教训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镜鉴。对日本的研究和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对中国自身的体认。

  中日构筑新的经济合作模式的前提就是彼此平等地看待对方,以10年、40年以及100年的视野来看,现在中日两国同时成为东亚乃至世界的经济大国,只有平等相待,相互尊重,才能避免恶性竞争。今年以来,中日高层交往至少开启了一个中日相互学习的新阶段。

  东亚模式最大的优势就是全球生产基地,这是东亚经济崛起的秘密所在。中国经济崛起就是在一个开放环境之下,加入到东亚分工体系,融入到世界市场之中。中国经济崛起的过程也改变了中日两国在东亚经济模式中的角色。中国建立了全球最强大的加工组装体系,这是中国的优势所在。

  在过去十多年时间,我们看到日本的一些制造业品牌似乎在衰落,尤其是最终消费品更是如此,比如家电、智能手机等等。而日本企业也在角色转型,日本越来越成为原材料、基础元件的提供商。这意味着中日之间在产业上是一种分工合作,而不是同质化的竞争,未来中日之间的合作也是建立在产业链的基础上,而不仅仅是商品层面。

  中日经济合作模式的变化,带来的是双赢的合作。大大大大9月份会见日本经济界代表团的时候说,中国和日本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不同阶段,彼此产业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中日不应恶性竞争。产业链合作以及第三方市场意味着东亚经济“双强结构”有了更加开放的合作环境,也可以助推两国探索新的合作模式。

  日本经济崛起经历了制造业大国——制造业强国、出口大国——贸易强国的历史性转型,但日本还没有实现从贸易强国向金融大国的转型。日本的海外资产惊人,可国内金融体系依然没有实现历史性跨越。

  其中的根本原因在于,日本的市场容量有限,尤其是进入老龄少子化社会之后,日本需要寻找新的定位,中日之间市场的捆绑可能是日本经济的出路,比如说养老产业、环保产业等等。从世界经济发展的进程而言,市场需求就是稀缺的,中国市场巨大的潜力是中日未来合作的纽带。

  可以说,中日互为各自经济的战略纵深,从这个意义来说,中日之间的合作无疑会推动东亚产业链的重新整合。下个月举办的上海进口博览会也是中国乃至东亚经济模式的转型,从生产国向消费国的转变。

  中日两国发展进程中都依赖于外部市场,在全球经济秩序剧烈变动的时候,尤其是保护主义抬头的时刻,中日两国有理由去维护多边自由贸易体系,同时也要从区域经济合作出发,加快区域一体化进程,推动中日韩自贸区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的谈判。中日之间的合作既是应对美国贸易摩擦的现实需要,也是推动中日合作迈上新台阶,重构东亚产业链的战略需求。

  中日两国终归不是同质性竞争,而是基于比较优势的合作,这意味着东亚地区自近代以来出现了中日之间基于功能角色的分工。当然,中日两国还需要不断磨合,重新定位各自的角色,这只是新经济合作时代的起点。

  孙兴杰(吉林大学副教授,历史学(国际关系史)博士、理论经济学博士后,现任公共外交学院副院长)

编辑:王宇 艾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