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生活网-432132资讯信息网

大城市“火炉榜清穿之花妖耿氏”重庆居首|中央气象台|体感|地球

  近段时间,大范围、长时间的高温天气在全国蔓延,仅7月,中央气象台就连续18天发布高温预警信息。如今,“热浪”已经挺进东北地区。根据监测,此轮高温天气中,重庆、四川及吉林、辽宁等地有22县市最高温突破7月历史极值。  22县市破7月历史极值  继7月份以连续18天高温预警结束,8月份我国江南等地的天气继续以高温预警开场。中央气象台8月1日发布高温黄色预警,1日白天,京津等地最高气温35-36℃,内蒙古中西部、辽宁东部、江西中部和福建东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最高气温37-39℃,局部地区可达40℃。  高温预警同时显示,1日白天,吉林东南部、河北中南部、山东北部、江南大部、重庆中部、广东东部等地最高气温有35-36℃。  据国家气候中心评估,4月以来,全国平均高温日数6.8天,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三多,呈现出高温日数多、范围广、强度大、极端性强的特点。  气象学上将日最高气温大于或等于35℃定义为“高温日”。统计显示,今年以来,我国江南、华南部分地区高温天数超过20天。其中,黄淮西部、重庆中部、湖南东部、江西南部、福建南部、广东东部等地高温日,较常年同期偏多10天以上。重庆、四川及吉林、辽宁等地有22县市最高气温突破7月历史极值。  省会级以上的大城市中,目前,今年的高温日数量排在前十名的城市,依次有重庆、西安、杭州、南昌、武汉、郑州、长沙、天津、合肥和济南。排名居首的重庆,今年的累计高温日数达到31天。  在常年,较南方地区来说,东北地区的夏季较为清凉,不过,此轮高温天气的势力范围目前已经挺进辽宁、吉林、内蒙古东部等地。  根据中国天气网的报道,辽宁沈阳连续多天出现35℃以上的高温,7月30日,又是火辣的一天,截至16时气温已达37℃,体感温度更是高达44℃,比同一时次地处江南的南昌体感气温更高。这样的持续高温对沈阳来说并不常见。  7月30日,吉林的长春也出现了35.4℃的高温天,这是当地2010年之后第一次出现高温。同时,长春14时相对湿度为44%,体感温度高达40℃,湿热堪比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武汉。  8月高温仍不容小觑  在夏天,东北一般是“凉快”的代名词。今年东北地区为什么这么热?这一切都是副热带高压“惹的祸”。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孙军表示:“这是由于副热带高压较常年同期明显偏北造成的。”副高是夏季主导我国天气的幕后主要因素之一,副高的位置和南北移动决定了高温区域和降雨区域的分布。通常副高控制的地区容易出现高温天,副高外围则是夏季的主要降雨带。  气象专家预计,8月初,我国南方高温范围减小,强度有所减弱,但北方高温逐渐发展,内蒙古、华北、东北等将加入高温阵营。  统计显示,常年8月份,高温势力仍然很强,省会级城市重庆、福州的8月高温天气均占当月的三分之一以上。  高温天气容易给人们健康造成不利影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徐东群研究员表示,持续高温或热浪易导致人体中暑,甚至引发热衰竭、热射病,也会导致消化不良、胃肠道疾病发病率增加,诱发关节炎和心、脑血管疾病,民众需注意防暑降温。 重庆  跑着跑着轮胎糊了  汽车轮胎跑着跑着就糊了,这不是段子!重庆市交通执法高速五支队二大队执法人员介绍,7月23日中午,他们巡逻至成渝环线出城方向少云至田家路段时,发现一辆黑色小车的右前轮正在冒烟,并且越来越浓,能闻到轮胎烧焦的气味。执法人员立即示意靠边停车。该车正在减速时,右前轮胎的橡胶突然脱落滚了出来。  驾驶员说,他载着家人从湖南怀化前往成都,轮胎是才换几天的新胎,可能是天气太热的原因,路面温度过高加之长途行驶,车胎就跑落了,很是后怕。高速执法人员提醒,出车前一定要仔细检查车况,夏季尤其要重点检查车胎胎压、水温、油料等情况,确保行车安全。  西安  第一个破40℃的省会城市!  “在省会城市中,西安拔得头筹,成为今年第一个破40℃的省会城市!”“西安是中国十大火炉城市之一”……连日来,朋友圈内人们都在争相晒西安到底有多热。  如今,在西安高温最高级别预警——红色预警连续拉响已不足为奇,7月10-12日西安城区连续三天超40℃后,7月20-22日三天又超40℃。  杭州  跨海大桥热得限速  在高温炙烤下,杭州湾跨海大桥的桥面温度超过60℃,高速交警部门采取高温限速措施。  从7月25日到29日,高速交警部门共接到来自杭州湾跨海大桥上的爆胎求助电话16起,因为采用的是钢结构,杭州湾跨海大桥桥面升温快,桥面温度超过60℃时,高速交警部门便会启动应急预案,每天13点至15点左右,对车辆限速80公里/小时,并增加巡逻力度,提高处置效率。同时,在大桥两端的服务区,为过往车辆冲水降温。  民警梁清华介绍:“我们统计过,高温天气的时候,爆胎率比平时会增加40%。如果轮胎磨损过快的话,有可能会导致起火的情况。还有就是货车在行驶过程中,高温的时候容易抛锚,抛锚之后如果处置不当,容易造成追尾事故。”  地球工程 应对全球变暖最后的猛药  温室气体导致的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成为当前世界各国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在此背景下,“地球工程”作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而提出的一种最直接的人为治理气候的手段,在国际气候谈判中被越来越多地提及和关注。  那么,“地球工程”到底是什么?有何作用?为何逐渐成为国际谈判中的宠儿?  1.什么是地球工程?  “地球工程”也被称为气候工程,是指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人类根据认知水平和相应能力,从工程和技术手段在较大尺度范围对气候状况加以调节或修正的各种努力和行为。“地球工程”的定位是在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不力情况下的应急措施,目标是解决气候变化带来的全球升温问题。  “地球工程”的想法由来已久。早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总统科学顾问委员会在一份名为“恢复我们的环境质量”的报告中提出二氧化碳排放正在改变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需要认真探索人工干预对抗气候变化的可行性,并建议每年花费50亿美元在热带地区安置反射性材料,以及利用增加云层等手段来应对气候变化。这是全球第一个正式应对气候变化的研究报告,也是第一次在政府层面提出的大规模人为干预气候变化的设想。但“地球工程”这一概念直到2009年才由英国皇家学会提出,且提出之前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孕育过程。荷兰大气化学家保罗·约瑟夫·克鲁岑由于证明了氮的氧化物会加速“大气平流层中保护地球不受太阳紫外线辐射的臭氧”的分解,而获得1995年诺贝尔化学奖。在此基础上,克鲁岑引入了“人类世”的概念,即地球环境越来越受到人类活动影响的一个新的地质时期,并据此提出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在大气平流层注入气溶胶以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设想,由此开启了进入21世纪以来地球工程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大争论。  “地球工程”的热议与21世纪全球气候变暖的严峻挑战分不开。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持续,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在2011年第一次召开了以“地球工程”为主题的会议,同时IPCC第四次和第五次评估报告中也开始不断关注地球工程的内容,并探讨地球工程在气候变化应对中的技术和治理问题。  2.“地球工程”的两种主要类型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将地球工程分为两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是碳移除地球工程,其主要原理和路径是通过植树造林、土壤固碳、生物质碳捕获、土地利用管理、岩石圈和海洋碳封存等各种碳捕获、封存和转化技术,来降低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  碳去除地球工程最典型的是海洋施肥。主要包括三种手段:一是向海洋中施加铁元素,促进浮游生物大量生长,提高固定二氧化碳的能力;二是向海洋中施加氮、磷等营养元素,加快浮游生物的代谢过程,加速二氧化碳沉淀到海底的速率;三是将深层海水抽到表层,向海洋表层提供营养元素,同时加快表层的碳固定到海底的速率。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至少进行了13次大规模的海洋施肥实验,涉及海域超过1400平方公里,参与的国家包括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法国、巴西、墨西哥、日本、菲律宾、荷兰、中国等。  第二种类型是太阳辐射管理地球工程,是通过影响进入到大气层的太阳辐射,为地球“直接降温”。其主要原理和路径是通过增加反照率,把一些太阳光反射回太空,从而减少地球吸收的短波辐射,降低地球变暖的速率。例如在大气层中的平流层人为注入气溶胶、亮化增白大气中的云层、屋顶刷白、沙漠绿化、在地球大气层中设置太空反射镜等。  1991年,菲律宾吕宋岛的皮纳图博火山爆发,大量火山灰进入大气平流层,近2000万吨二氧化硫和水滴混合形成一种气态反射镜,在高空停留了近两年时间,将太阳光反射回太空,导致1992-1993年间抵达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减少超过10%,使得全球在一年之内降温0.75摄氏度。平流层注入气溶胶尽管是遏制全球变暖最快的方式之一,但也是最危险的方式,一旦工程启动,全球气候模式将受到极大的影响。  3.“副作用”存在很多争议  早前欧美一些国家已率先开展了地球工程的相关研究,但由于地球工程措施过于激进,因此,科学界对地球工程的“副作用”存在很多争议。例如太阳辐射管理地球工程会破坏区域天气气候模式和季风系统,这对依赖可预测的季节周期来完成农业等任务的部门来说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例如已有研究表明,如果从2020-2070年间每年在赤道上空喷洒500万吨二氧化硫,南北半球会均匀地蒙上一层硫酸云,使地球气温下降约1℃。如果这项工程实施后骤然停止,气温会以实施之前10倍的速度回升,带来的环境变化将使很多生物难以适应。在温带草原和森林地带,气温与降雨量分布的严重不协调会使生物无所适从。同时地球工程的实施可能导致热带太平洋水温升高,产生厄尔尼诺现象,给南美洲带来旱灾。  4.研究相对薄弱  2015年12月12日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通过了《巴黎协定》,并确立了温控目标,即“把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控制在2摄氏度之内,并为把升温控制在1.5摄氏度之内而努力”。目前全球地表平均气温已经大约上升了0.85摄氏度,这一形势下,要达到《巴黎协定》所确定的温控目标挑战十分严峻。  虽然地球工程是一个非常有争议的领域,但近年来,科学界对于“地球工程是一种研究禁忌”的看法开始逐渐转变。目前国际上主要的研究机构都开始参与到地球工程的研究中来,并发展出相互合作的研究计划,以从理论上深化地球工程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和可能的影响。近十年的地球工程研究虽然取得一些进展,但地球工程的研究还是相对薄弱,还未得到地球系统多模式集合的验证,且实施效果具有高度不确定性,可能带来高风险。这一系列的问题还没有统一科学的答案,因此,目前的认识还不能支持未来能否实施地球工程的决策。  如果全球气候变暖不能得到有效控制,一旦变暖超过4摄氏度,气候系统将会逼近气候变暖不可逆的“临界点”,在这种情况下,太阳辐射管理地球工程将会成为短时间、低成本和应急的地球有效降温的“最后一剂猛药”。  5.我国也在开展“地球工程”研究项目  2015年,我国启动了关于“地球工程”的第一个为期五年的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地球工程的综合影响评价和国际治理研究”。该项目的设立将有助于提升我国在“地球工程”研究领域的理论水平和科学认识。  中国气象局发展研究中心孔锋等在《灾害学》杂志上发表的最新研究成果,系统分析了“地球工程”对中国极端降雨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地球工程会使得中国整体性的极端降雨趋于增多,且极端降雨的空间异质性增强。  根据孔锋等人前期的研究成果,发现在当前“地球工程模式比较计划”的模式设定的地球工程实施当量下,大气物理环境的“自我恢复能力”依然能够占据主导地位。地球工程对气候产生的人为扰动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被“抹平”,确保地球工程实施结束后原有的气候格局不被根本性改变。这一结论支持了2014年IPCC第五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第三工作组关于太阳辐射管理地球工程的评估结论。

本版稿件综合新华社、《北京晚报》《北京日报》

  1、7月26日,杭州西湖区梅家坞村龙井茶园一些茶树被烤焦。东方IC供图  2、全国最高气温预报图。据中央气象台  3、西安长安北路一商场门前的巨型煎蛋模型。据《北京晚报》